唐朝有位茶葉專家陸羽,著有一本《茶經》,說:“茶之為飲,發乎神農氏,聞于魯周公”。神農氏是我國原始社會時的傳說人物,為三皇五帝之一,魯周公即周武王時的周公旦。
相傳,大約上古時候,茶還不叫茶,有很多名稱,到唐朝時候,才固定為“茶”。在我國茶葉的發展史上,有兩種人作出了杰出的貢獻。
一為西南的少數民族,在茶葉的栽培發明方面創了首功。《史記》記載,早在周武王伐紂時,西南巴蜀等少數民族部落,就把茶葉作為貢品獻紿武王,可見那時我國西南少數民族地區已經早已種茶了。那末我國有茶葉至少有三千年以上的歷史。漢朝以后,茶葉逐漸傳遍全國,成為我國人民普遍的飲料。
二是佛教徒在飲茶習慣的推廣與名茶的培植方面,起了重要促進作用。唐朝時侯,由于佛教十分講究飲茶,“到處煮飲”,民間“轉相仿效,遂成風俗”。佛教寺院還善于培植名茶,相傳四川名茶蒙山茶、福建名茶烏龍茶、江蘇名茶碧螺春、黃山名茶云霧茶,最初皆產自佛教寺院的茶山上,然后馳名于世。
茶最早是作為藥用的,我國最早的一本藥物學著作《神農本草》,就把茶葉作為一種解毒治病的藥物。到秦漢時候,茶除作藥用外,又逐漸成為日常的飲料。但此時將茶餅搗成碎末放進茶壺后,還放上蔥、姜和桔子等一起煮,用以款待賓客。
我國飲茶專門講究茶葉本身固有的香氣和滋味,是在宋朝以后。唐宋以后,出現了許多關于種茶、制茶、飲茶的專著,最有名的如唐朝陸羽的《茶經》,宋朝蔡襄的《茶錄》,明朝屠隆的《茶箋》等等,對泡茶用的水、飲茶的器具、貯藏茶葉的器皿,都有講究,重視泡出或煮出的茶具有“馥郁”、“高爽”、“醇和”等等色香風味。久而久之,飲茶成了一門學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