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 id="vrei4"><acronym id="vrei4"></acronym></li>
<progress id="vrei4"><track id="vrei4"></track></progress>

  • 古人與糕的故事

    文章主題:飲食文化  文章來源:文化雜談  發布時間:2020-05-27 00:07:21

    宋朝人著的《邵氏聞見錄》記載了這樣一個故事:唐朝著名詩人劉夢得拘泥于經書,在詩里不敢用“糕”這個字,宋代詩人宋祁比他思想開放,因為考證出《周禮》所載的“糗餌粉套”便是周朝人對糕的古稱,因而敢于在自的詩里首先用了“糕”字,故此這首詩成為千古絕唱。

    這首詩寫得很幽默,既考證了糕即糗饔,又譏笑了劉夢得的徒負虛名。全詩曰:“飚館徑霜拂曙袍,糗饔花飲斗分曹。劉郎不敢題糕字,虛負詩中一世豪。”

    從上述故事看來,我國人民以糕為食,由來巳久,至少可上溯到二三千年前的周朝,根據西漢末學者揚雄在《方言》中的考證,糕的古稱很多,曾稱為饔、又稱做餃、俺等。

    在漢朝時候,糕大體上都是用米粉制成,所以東漢著名的經學家鄭康成說,糗、饔“二物皆粉稻黍米所為”。后來又有面粉制成的糕,因此,現今通行的《辭?!泛汀掇o源》都解釋糕是米粉或面粉制成的塊形食品。

    糕

    糕的種類增多大約是漢朝以后的事,最有名的是重陽糕。我國農歷九月初九稱為重陽,自古以來就有重陽節登高的風俗,可能因為“糕”與“高”字同音,九月初九食用重陽糕也成為傳統風習。

    這種風習至晚從西漢就開始了,傳說為漢朝人所著的《西京雜記》記載說,漢高祖妃子戚夫人的一名侍女曾回憶,高祖時每年九月九日吃重陽糕,成為宮中定例,當時人認為是長壽的食品。

    為了表示吉利,古人還在重陽糕上放幾只粉制的小鹿,又名“食鹿糕”。因為是秋高氣爽和菊花盛開的時節,當時人也稱之為“廣寒糕”或“菊糕”。在重陽糕上插重陽旗的風俗要稍晚一些,北宋時的《東京夢華錄》里有記載說重陽這天,京都開封的人都互相饋送“粉面蒸糕”,“上插剪彩小旗”。

    宋朝時候,糕的種類已經很多,描寫南宋都城的專著《武林舊事》說,當時杭州城內,糕的種類有糖糕、鳘糕、雪糕、乳糕、豆糕等19種之多?!抖汲羌o勝》和《夢梁錄》載,南宋杭州城內有名聞遐邇的專售糕品的朱家元子糖蜜糕鋪和望仙橋糕糜鋪等。甚至還有一個專制糕品的技師買了員外郎的官職,被大家稱為花糕員外”。

    明清時候,出現了許多糕的名點,并且伴隨著若干有趣的傳說故事。例如浙江名點紹興香糕,便有這樣一段傳說:

    熱點排行>>
    圖文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