飲茶,不僅能健體、可養生,而且也是談心交友的一種媒介。朋友之間一邊喝著茶,一邊談著心,情感和思想自然也就得到了交流。
我國的茶館至少在唐朝后期就已出現,起初僅僅是賣茶水,后來漸漸地發展成人們談天、交往、做生意、謀職業、同行聚會乃至調解糾紛的場所。人們在茶館里,喝茶只是目的之一,甚至不是主要目的,而是借以進行社交或其它活動的媒介。
今天,茶館實際上已成為大社會組織的一個細胞,茶館天地雖小,但卻跳動著時代的脈搏,反映著世態的冷暖。正因為茶館具有這樣的特征,老舍先生才以茶館為題材,寫出了一部反映整個中國近代歷史變遷的不朽之作《茶館》。
茶館在宋代之后非常興盛,當時稱為茶坊。北宋的都城汴梁(今開封)和南宋的首都臨安(今杭州)茶館業都很發達,明清兩代,茶館又有發展,由過去的單賣茶水,變成茶水點心并舉,同時還有說書演唱等內容。
解放前,我國茶館仍然很多,有的經營內容更為豐富,不僅賣茶、賣點心,還兼營菜肴。由于茶館具有特殊的社會功能,我黨在對敵斗爭中經常利用這塊陣地,有的地下工作者,利用開茶館或在茶館作服務員的身份,為黨做情報工作?,F代京劇《沙家浜》中的阿慶嫂,就是利用常熟城里的春來茶館老板娘身份作掩護,成了我黨地下工作者的代表。
解放后,隨著生活水平的改善和通訊條件的進步,人們獲得信息的渠道增加了,過去作為信息交流重要場所的茶館業也就不如過去那樣發達了,多數茶館與賓館、飯店、酒樓融為一體。但是這些賓館、飯店、酒樓供人們飲茶的功能仍不減當年,而且形式比以前更為多樣,內容更為豐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