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有諺曰:“巧息(媳)婦做不得沒面博飪。”其意等同于巧婦難為無米之炊,可見面食已經成為重要的主食了。
說起來,坊間還流傳著一則軼事,《霏雪集》有載:“高宗時,饔人(也就是廚師)瀹餛飩不熟,下大理寺。”廚師因為沒把餛飩煮熟,被送到大理寺問罪。出了這事兒之后,有倆嘴欠且心中有丘壑的俳優在臺上逗趣:“優人扮兩士人相遇各問年,一曰甲子生,一曰丙子生,優人告曰:‘此二人皆合下大理。’問其故,曰:‘夾子(也就是餃子)餅子皆生,與餛飩不熟同罪。’上大笑,為赦饔人。”
從這則軼事我們可以看出,餅和餃子餛飩一定都是高宗經常食用的,否則也不會被俳優這么信手拈來的當做笑話講出來。
宋莊綽的《雞肋編》中記載了這樣的故事:“楚州有賣魚人姓孫,頗前知人災福,時呼孫賣魚。宣和間,上皇聞之,召至京師,館于寶篆宮道院。一日,懷蒸餅一枚,坐一小殿中。已而上皇駕至,遍詣諸殿燒香,末乃至小殿。時日高,拜跪既久,上覺微餒。孫見之,即出懷中蒸餅云:‘可以點心。’上皇雖訝其異,然未肯接。孫云:‘后來此亦難得食也。’時莫悟其言。明年遂有沙漠之行,人始解其識。”
孫賣魚向徽宗皇帝呈上蒸餅曰可以充饑,徽宗皇帝并沒有表現出對蒸餅的少見多怪,可見此時蒸餅這類的面食不只流行在市井,大概連皇帝也時不時要吃上幾頓。
餅這種食物不只流行在凡間俗世中,連志怪的世界都有它們的身影。孫光憲的《北夢瑣言》有這么一則“夜作煎餅,多招鬼神”的故事,說的是“有儒生出通衢,有云:昨夜崇福院僧作煎餅、肉羹,被我番其鼎器,其肉羹和灰埋花欄中。又一鬼于人家不得煎餅,推其小婢落火。復一鬼至,云:‘我能醫火燒瘡,爾但與我煎餅。’因教之。有姬夜作煎餅,窗中忽露一青手,遺餅而沒。”
那時的鬼怪簡直是專精惡作劇的,要么就將僧人做的餅和肉羹埋到花圃里,要么就是因為人家不給他餅就把小婢女推到火里,再用醫治燒傷的方子去換餅吃??磥聿恢皇侨?,連那鬼也免不了嘴饞那些香噴噴的煎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