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太祖朱元璋為了加強皇帝的專制統治,獨攬了全國軍政大權。起初,各種軍政事務都由他一人處理,以至有時每天競要看二百多件奏札,處置四百多件事情。
朱元璋繁忙異常,亟須有人協助。為此,他設置了華蓋殿、武英殿、文淵閣、東閣等大學士,以品級較低的文官充任,幫他閱讀奏章,起草文書。這個時期大學士的權限很小,僅僅是“備顧問而已”。
明成祖朱棣即位后,開始讓大學士“參預機務”。因為大學土在內廷(皇宮內)殿閣辦公,故稱“內閣”,閣臣稱“內閣大學士”。從此,內閣正式設立,這是我國封建社會最早的內閣。
最早的內閣只是輔助皇帝的辦事機構。內閣大學士雖然參預機務,但級別不過正五品,僅是中級官員,他們沒有屬官,也不能轄制其他機構,一切均須聽命于皇帝。
以后,出現了尚書(吏、戶、禮、兵、工、刑各部的長官)入閣兼大學士的情況,這時的閣臣品級高,而且接近皇帝,權勢漸重。明中葉以后皇帝不親政事,內閣便代替皇帝裁決政務,草擬詔命,起著全國最高行政機構的作用。而內閣的首席閣臣(也叫首輔),總攬朝政,地位尊崇,實際權力已和從前的丞相沒有什么兩樣。
下面是關于這段歷史的一段小材料,供朋友們參考:
(洪武)十五年(1382年)仿宋制,置華蓋殿、武英殿、文淵閣、東閣諸大學士,又置文華殿大學士…大學士特侍左右,備顧問而己。…成祖即位,特簡解絡、胡廣、楊榮等直文淵閣,參預機務。…編、檢、講讀之官(指編修、制諸司,諸司奏事,亦不得相關白。…世宗時,三殿成,改華蓋為中極為建極,閣銜因之。嘉靖以后,朝位班次,俱列六部之上。
——《明史》《職官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