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朝末年,由于統治階級的殘酷剝削和壓迫,加之長期戰亂,社會經濟遭到極大破壞。明朝建立后,開國皇帝朱元璋采取各種措施,大力恢復生產,發展經濟。明初,隨著社會經濟的較快恢復和發暖,人口也迅速增加。
為了對國家進行有效的治理,朱元璋決定對全國進行一次戶口清查,1370年(洪武三年),朱元璋派軍隊協同地方對人口進行“點閘對比”(戶口清查),同時編造“戶帖”(戶口冊),作為核實戶口,征調賦役的依據。
具體做法是:每戶發給戶帖,戶帖上面首先填寫戶主姓名、籍貫和全家人數;接著分別填寫每一個成年,未成年的男子和婦女的姓名、年齡、同戶主之關系;最后填寫全戶的產業,如土地、房屋,樹木等。戶帖上還需注明戶別(民戶、軍戶或匠戶)。戶帖填寫完畢逐級呈交上報,最后存于中央政府的戶部。
我國自先秦便有戶口登記制度,經歷代不斷加以完善,比如隋朝進行的“大索貌閱”,就是一次相當細致的戶口登記。不過,明以前各代的戶口僅登記應納稅服役的人口。明初的這次戶口清查則不同,它要求各戶將全家人口不分男女老少,均登記在戶帖之內,所以這是我國最早的一次人口普查。
朱元璋的這次人口普查,體制之完備,內容之翔實,在當時的世界上是獨一無二的,因而國際上公認它是世界上最早的人口普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