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人要想健康長壽,到底是要多運動,還是要注重靜養?這兩方面我國古代思想家、醫學家均有大量的論述??鬃诱J為“仁者壽”。三國時期名醫華佗認為:“動搖則谷氣得消,血脈流通,病不得生”。
縱觀古今名人養生理論,要想健康長壽,既要動,也要有靜,應當動靜結合,其要訣在于“體動心靜”,即身體要多活動,心境要安靜。人離不開運動,各種健身運動,如散步、健身跑、太極拳、氣功、保健體操等,均可促進人體的新陳代謝,增強體質、延緩衰老。然而,運動太過亦會損壽。因為長時間進行劇烈運動,會使人體新陳代謝長期處于旺盛狀態,縮短了人體細胞分裂周期,從而加快機體器官組織磨損與衰老。
為此,在提倡運動健身時,應注意“形勞而不倦”。近幾年來。國內外學者主張“低度運動”,認為每周從運動中消耗2000卡熱量對身體健康是有補益的。據估計,一小時輕快的步行可消耗400-500卡左右的熱量,如果一個人每天能堅持40分鐘左右的步行,就可以達到低度運動的要求了。
現代社會生活節奏快,競爭劇烈,容易產生緊張、壓抑、憤怒、嫉妒、憎恨等負性情緒,這些可縮短人的壽命。心理學家認為,人的各種各樣的貪求、欲望,是導致負性情緒的重要因素。因此,要想健康長壽,就要避免負性情緒對身體的刺激,而心靜是避免負性情緒刺激的最好辦法。要心靜,就要加強思想修養,培養高尚的道德情操,不貪求,不要整天胡思亂想,使大腦從各種個人的欲望和私心雜念中解脫出來。
孟子云:不動心,可養浩然之氣。“不動心”,就是指不要受外界事物的引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