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北京故宮博物院的中路“交泰殿”里,陳列著五個水壺構成的銅壺滴漏。更有趣的是在西路的“翊坤宮”里,還存有杜甫的《奉和賈至舍人早朝大明宮》一詩的貼錄。第一句即是 “五夜漏聲催曉”,漏聲即是指的銅壺滴漏之聲。
那末,銅壺滴漏到底為何物?怎么又會入杜甫的詩句?
“銅壺滴漏”,是古代一種計時的儀器?!吨芏Y?夏官》上已經談到設官以管漏刻,說明奴隸社會的周朝時,已經用簡單的銅壺滴漏來計算時間了。
這種古代計時儀器,分為兩種:單壺和復壺。我國解放后,在隴西興平,河北滿城,以及內蒙古均發現有“單壺”,在西漢初期(約公元前100年)使用的計時工具。“復壺”為兩個以上的貯水壺。而古時著名的“復壺”,屬于元延祐年間(1314-1320)的“漏壺”,是“用四只銅壺,由上而下,互相迭置而構成的計時儀器?,F在,“故宮”陳列著的“銅壺滴漏”(亦稱“漏壺”),也是屬于“復壺的類型,它比“元延祐年間”漏壺多了一只貯水壺,是由“五個壺”構成的。
“銅壺滴漏”古稱“漏刻”、“刻漏”、“漏壺”。“銅壺滴漏”名稱來自唐詩人溫庭筠的詩句“靜聽得銅壺滴漏,夜月微殘”,而杜甫把漏聲寫入詩內還有一段小小的故事:
唐肅宗至德二年(757年)秋,郭子儀率領的唐軍打敗安史叛軍,收復了首都長安。肅宗率眾官從鳳翔回到長安。杜甫時任左拾遺,同朝為官的詩友有王維、賈至、岑參等。他們時相唱和,歌詠唐室的“中興”。其時賈至寫了一首詩,題為《早朝大明宮呈兩省僚友》。于是,僚友們紛紛和詩。杜甫的和詩郎是:“五夜漏聲催曉箭”的這首七律。
詩中描繪了大明宮的景色:桃花競艷,旌旗翻卷,燕雀逐風,香煙氤氳,這一切都是杜甫在侍奉早朝時,耳聽銅壺滴漏:所看到的絢麗春色,所以銅壺滴漏之聲也就自然而然地入了杜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