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 id="vrei4"><acronym id="vrei4"></acronym></li>
<progress id="vrei4"><track id="vrei4"></track></progress>

  • 年月日的來歷,年月日知識趣談

    文章主題:天文歷法  文章來源:文化雜談  發布時間:2020-04-18 11:21:13

    人類“年月日”觀念,其實就是一個時間觀念的產生。追溯起來,人類最初產生的是對“日”的認識。我們知道,原始社會的人們男耕女織、刀耕火種。

    當太陽升起的時候,他們從洞穴中出來,打獵、捕魚、采集野果;當太陽下山時,他們便回到洞穴中休息。這樣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不斷地循環往復,久而久之,人們便在習慣上把日出和日落的現象,自然而然地看作為一日,在頭腦里還漸形成了“日”的概念。

    與此對應,人們把中午叫做“日中”,如《史記》里記載:“與莊賈約,旦日中,食于軍門”。將太陽落下去,稱之為“日下”,如唐代著名大詩人白居易在《和夢游春》詩中說:“月流春夜短,日下秋天速”。如此等等,還有很多。

    爾后,古人又通過對月亮進行較長時間的觀察后,發現月亮圓缺變化的現象也很有規律性。于是,人們為了計時方便,將月亮變化的一個周期,取為整數,或二十九日,或三十日,作為一個“月”。從此,人類的時間意識中就有了“月份”的概念。

    有趣的是,古人不僅把月亮在一個月內的不同變化概括為“月相”,而且還把一個月內不同時間的“月相”,分別稱之為:“朔”(初一、初二、看不見月面)、“望”(亦稱“滿月”,十四至十六左右,能看見整個月面)、“上弦”(月形如鐮,初八至初十左右)、“下弦”(二十至二十三前后)、“凸月”(十一至十三前后)、“殘月”(十七至十九左右)、“蛾眉月”(形似蛾眉、可見于初五、初六)、“月牙”(亦作“月芽”,時間是初三、初四)等等。

    在日、月認以的基礎上,古人在漫長的勞動實踐中通過較長期的觀測,人們將連續四年即1461日的觀測,作為一個周期,并把這周期分為4份,每份是365天多。為了計時上的方便,取共整數,將365天確定為一年(古代將年稱為“歲”)。這樣,人們思想中就有了一年是365天的念。

    隨著社會生產和科學的發展,人們對計時的要求越來越準確。于是,根據太陽來計時的“陽歷”應運而生。“陽歷”以地球繞太陽一周作為一年,時間是365天5小時48分46秒,為了使用和計時上的方便,亦取其整數,以365天作為一年。

    而陰歷則是根據月亮來計時的,月有陰睛圓觖,每一變化周期為29天12小時4分3秒,取其整數,規定大月30天,小月29天,一年12個月。對于陰、陽歷計時多出來的時間怎么辦?采取“閏年”或“閏月”的辦法解決。

    熱點排行>>
    圖文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