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鴻雁捎書”一語,反映了古代人民在距離遙遠的情況下,音訊難通,只得寄希望于高飛的鴻雁。這種狀況,直到明朝時成立民信局,才有所改變。
我國是世界上最早建立有組織的傳遞信息的國家之一,從商朝起,就有了驛傳制度,以后代代相承,不斷改進和完善。但是一直到明朝以前,驛傳都是為官府傳遞文書和軍情,不傳遞民間書信。
明朝永樂年間(1403—1424),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為了適應民間通信尤其是商人通信的需要,沿海的浙江一帶開始出現了專為民間傳遞信件的機構——“民信局”。這是我國最早為民間傳遞信件的機構。
以后,其他沿海沿江通商便利的城市,也陸續設置了民信局,并逐步向內地發展,遍布全國。
民信局是由私人經營的商業性組織,不但寄違信件,也寄遞包裹和匯兌銀錢,很受人民歡迎。它們互相聯營,形成了一個民間通信網,可以說,這是我國古代的民間郵政系統。
清朝中期以后,全國已有民信局幾千家,從業人員達四五萬之多。近代郵政出現以后,民信局還繼續存在了很長時間,一直到1935年才被完全淘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