祖沖之從小就受到良好的家庭教育,對于自然科學和文學知識、哲學都產生了興趣。尤其是天文、數學和機械制造方面,下了許多苦功夫去研究,早在青年時代,就有了“博學”的名氣,今后更是取得了杰出的成就。
祖沖之不但自己一生刻苦鉆研科學技術,獲得重大的成就,而且還把他的學問和科學事業傳授給他的下一代,把兒子祖眶也培養成了一個優秀的科學家,也做出了卓越的貢獻。
祖眶學習非常認真,在年輕的時候就精通天文、歷法和數學了。他在他父親死后,為了完成父親未完成的事業,首先注意到《大明歷》,重新進行實測研究,并且一連三次向官府提出建議:要求在梁朝實行《大明歷》。
462年,祖沖之將《大明歷》送給當時的官府,希望能替下當時采用的舊歷,將之作為新歷頒行。但宋孝武帝根本不懂歷法,就命令他的寵臣——懂得天文、歷法的戴法興出面和祖沖之辯論。戴法興是一個保守主義者,他在辯論中提出許多非難的意見,企圖把祖沖之駁倒,不改行新歷。戴法興認為太陽的運動沒有一定的規律,日月星辰運動的快慢,凡人是不可知的,而且歷法是古代留傳下來的,不應隨便更改,應永遠采用。他的這些保守的理論,都被祖沖之用事實一一駁回。祖沖之當時只是一個官位很低的小官吏,卻敢于對戴法興這樣的權貴進行義正辭嚴的批駁,不迷信傳統學說,堅持自己的新主張和看法,這種無畏的精神是很可貴的。
辯論到最后,雙方都不肯讓步。在場的多數大臣都認為祖沖之是正確的,但懼怕戴法興的權勢,不敢出面支持。一個叫巢尚之的大臣,也是皇帝的親信,他舉出了不少事實說明了《大明歷》優于舊歷。而宋孝武帝通過雙方的辯論也知道了《大明歷》的優點,就決定在465年改用新歷。這場辯論也成為中國歷法史上著名的論戰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