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月六,吃口炒面養塊肉”,這是流傳在蘇北腹地民間的一句俗諺。
炒面,民間又稱“焦屑”,是用麥子制成,其制法有兩種:
一種是將麥子在鍋中焙熟至香,再磨成面,另一種是直接用面在鍋中焙熟至香。
炒面是舊時蘇北農家夏季常備的一種方便食品,開水一沖即可食用(干食也可),如放進糖、油等調料,則口味更為誘人。
為什么夏季要吃炒面呢?
一是農事的需要。六月初正是夏收夏種的季節,“黃金落地,老少低頭”。因忙于農事,不及燒煮,食用這種方便食品,省時省事。
二是食物資源的制約。過去農民生活艱苦,“家無隔夜糧”,夏收夏種季節,唯有麥子,只好變著花樣來吃。
炒面雖然在眾多食品中名氣不大,可是倒也有段傳奇式的故事。
相傳在很久以前,蘇北東部的大海里,每到農歷六月初,四海龍王便聚集在黃河入??谏峡諏g作樂,初六這天清早便擺開陣勢,比賽行云布雨的本領,他們玩得痛痛快快,可黎民百姓就遭殃了。
當時有個姓何的姑娘,她心靈手巧,心腸又好,常常為鄉親們做好事,大家都叫她善姑。
這一年又到了六月初六,男子漢帶些粗餅和饃饃都到黃河邊筑堤去了。善姑想,要是能讓他們帶些方便的、不會餿又好吃的食物該多好啊!眼下家中只有麥面,倒不如把面粉炒熟,用細布袋裝上,讓他們背在身上,肚子餓了,隨時都可以食用。隨即她就弄了一點面粉在鍋里試著炒起來,香味飄滿了村子上空,直沖九霄云外。炒好一鍋,善姑試著用開水和了一碗,倒真是香噴噴的很好吃。她把這法子告訴莊子上的婦女們,大家都學著她的樣子炒起來。
而天上,四海龍王剛擺好行云布雨的陣勢,卻被一股沖天而來的香味迷住了,不禁四下尋找,但從早晨找到晌午,毫無所獲,就一起去天宮稟告玉帝。玉帝屈指一算,便知是何家莊的善姑,玉帝也想嘗嘗炒面,當下傳旨召善姑上天。
善姑上天后,仍懷念人間。為了清除六月六的大水,為黎民造福,每逢六月初六,她就在天宮御廚里制炒面,請四海龍王來作客。龍王們吃了這香噴噴的炒面,都高興得把這一天行云布雨之事取消了,老百姓也就不再受水災了。
此后,六月六日吃炒面就成了蘇北的民俗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