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族節令風俗之中,端午節吃粽子可算是流傳最廣的一個了;它來源于人民對我國偉大的愛國主義詩人屈原的敬仰和懷念。
屈原是戰國時期的楚國人,曾為懷王左徒,出于愛國憂民之心,他力主聯齊抗秦。但由于奸佞嫉賢妒能,使他富有遠見的政治主張不能被采納,楚國終于國破地失,楚懷王也身死異邦。
楚襄王繼位之后,繼續任用奸臣,聽信讒言,把屈原逐出郢都,流放邊遠,在顛沛流離之中,屈原痛恨楚王的昏庸,疾憤之情溢于詩行,創作了傳世不朽的著名詩篇《離騷》。
公無前278年,楚國郢都被秦兵攻陷,屈原聞訊后,不忍目睹祖國淪亡的悲劇、人民涂炭的痛苦,于陰歷五月初五抱石投于汨羅江中。
楚國的人們懷著對屆原的崇敬之情,為祭祀屈原,不使魚鱉蝦蟹傷害屈原的軀體,就用竹筒貯米做成筒粽,也有用竹葉包糯米,用五彩線纏扎成菱角棕,投入江中供魚鱉蝦蟹食用,后來人們便把五月初五定為端午節,并在這一天吃粽子。
唐代文秀{端午》詩寫道:“節分端午自誰言?萬古傳聞為屈原??靶Τ彰烀?,不能洗得直臣冤。”在鄂西屈原故里秭歸縣,每逢端午節,人們都以“賽龍舟”、“吃粽子”來紀念屈原。
隨著歷史的進步,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今天的粽子也在原來的基礎上進一步發展了,常見的粽子有赤豆棕、蠶豆粽、綠豆棕、紅棗棕、柿餅粽、咸肉棕、火腿粽、咸蛋棕、排骨粽、雞肉棕、脂油粽、八寶棕、什錦粽等數十種??芍^品類繁多,風味各異,且造型精巧,玲瓏別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