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語說得好:“二月二,龍抬頭,大家小戶使耕牛。”農歷二月初二,傳說是龍抬頭之日,它是我國農村地區的一個傳統節日,名叫“龍頭節”。下面我們了解一下二月二龍抬頭的來歷。
相傳這個節日源自伏羲氏時期。伏羲氏“重農桑,務耕田”,每年二月初二這一天,“皇娘送飯,御駕親耕”,自耕一畝三分地。后來被黃帝、唐堯、虞舜、夏禹紛紛效仿。到周武王時期,不但繼續沿襲這一傳統做法,還當成一項重要的國策來實施。在二月初二當天,舉辦重大儀式,使文武百官都自耕一畝三分地,這就是龍頭節來歷的歷史傳說。
另一種說法是由于武則天廢唐立周稱帝,惹玉帝大怒,下令龍王三年不降雨。但是龍王不忍心生靈涂炭,便偷降了一場大雨。玉帝得知后就將龍王打下天宮,鎮壓在大山底下。黎民百姓深感龍王降雨之恩德,日日向上天祈禱,最終感動了玉帝,在二月初二那天釋放了龍王,所以就有了“二月二,龍抬頭”之說。
其實,透過各種傳說,我們看到的事實是:以前農村水利條件差,農民相當重視春雨,慶賀“龍頭節”,以表敬龍祈雨,讓老天保佑人們豐收,從愿望本身來講是好的,因此“龍頭節”一直流傳至今。
作為一個吉祥喜慶的日子,為取吉利,二月二這一天民間飲食多以“龍”為名,如吃水餃叫“吃龍耳”,吃米飯叫“吃龍子”,吃餛飩叫“吃龍眼”,吃面條叫“扶龍須”,蒸餅也在面上做出龍鱗狀來,稱“龍鱗餅”。這些習俗寄托了人們祈龍賜福、保佑風調雨順、五谷豐登的美好愿望。
怎么樣,通過以上這些,你了解二月二龍抬頭的來歷了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