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 id="vrei4"><acronym id="vrei4"></acronym></li>
<progress id="vrei4"><track id="vrei4"></track></progress>

  • 北京故宮太和殿脊獸趣談

    文章主題:名勝古跡  文章來源:文化雜談  發布時間:2020-04-20 20:13:56

    太和殿,始建成于明永樂十八年(1420年)。原名“奉天殿”,明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改名為“皇極殿”。自清順治年間更名為“太和殿”,一直延用至今。

    太和殿(以下俗稱“金鑾殿”)頂與全國各地許多宮殿頂上的裝飾不同。最明顯的地方,就是殿頂的正脊和岔脊(亦稱“垂脊”)上的裝飾,不僅使用了黃彩疏璃瓦制作的裝飾物,而且殿頂的岔脊獸是唯一十樣俱全的。

    北京故宮太和殿脊獸

    “金鑾殿”正脊上的裝飾物,名叫“鴟吻”,是用十三塊中空的黃彩疏璃瓦件而拼成的,它是傳說中“龍生九子”的一位“龍子”。

    關于這一龍子,自古有種種傳說。一說,由于這一龍子能噴浪成雨,故將它裝飾在屋頂的正脊兩端,取噴水鎮火之意;一說,屠脊兩端的獸俗名為“吞脊獸”,其模櫸似龍非龍,面朝里,張著大嘴,好像要把整個殿脊吞下去。

    它的背上,還插著一把利劍,只有劍柄露在體外。這是怎么回事呢?

    據說是因為這一龍子“擅離職守”,逃回南海而死,死后把它鎮于屋脊上;另一傳說是龍王把王位傳給大兒子,可是,龍王死后,老二和老大爭奪王位,誰也不背相讓。

    怎么辦呢?哥倆最后商定:以吞下一條屋脊來決定勝負,勝者為王。老大自知武藝不如老二,又恐王位被奪,心一檳拔出寶劍,趁老二吞脊之時,從背后狠刺下去,把老二釘在屋脊上。

    熱點排行>>
    圖文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