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金鑾殿”,是封建時代等級最高的建筑,除殿頂上的一條正脊而外,在兩層重檐上,各有四條垂脊,兩層重檐有八條垂脊;而每一條垂脊上,均有仙人和形象各異的走獸裝飾,但每條垂脊上的裝飾物,都是一樣的。
據《大清會典》里記載,最前面的是“騎鳳仙人”,后面的排列順序為龍、鳳、獅子、天馬、海馬、狻猊、押魚、獬豸、斗牛、行什。對于這十樣形象各異的走獸,各自均有“來歷”:
“龍”,是一種能興云作雨的神奇動物,它是皇權神圣的象征。
“鳳”,屬于鳥中之王,取“鳳”作為垂脊上的裝飾物,也是突出帝王至高無上的地位。
“獅子”,始傳于佛教,據《傳燈錄》載:“釋迦佛生時,手指天,一手指地作獅子吼云:天上天下,惟我獨尊”。
“獬豸”,《異物志》中載:“獬豸,見人斗則鈾不直者,聞人論則咋不正者。”它是公正的象征。
“狻猊”,也是龍子之一,非龍似獅又似馬,因它形象似雄獅,用作鎮獸。
押魚是海中異獸,傳說它是興云作雨、滅火防災的“能手”。
“斗牛”,是古代傳說中一種虬龍。據《宸垣識略》里記載“西內海子中有斗牛,即虬螭之類,遇陰麗作云霧。”它與龍之別,據東漢文學家王逸的解釋:“有角曰龍,無角曰虬。”總之,古時將它亦看作是一種除禍滅災的吉祥動物。
行什,一種帶翅膀猴,背生雙翼,手持金剛寶杵,傳說寶杵具有降魔的功效。因排行第十,故名“行什“。頗像傳說中的雷公,大概是防雷的象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