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 id="vrei4"><acronym id="vrei4"></acronym></li>
<progress id="vrei4"><track id="vrei4"></track></progress>

  • 北京的龍門與進士題名碑

    文章主題:名勝古跡  文章來源:文化雜談  發布時間:2020-04-18 11:15:11

    北京的“龍門”和“進士題名碑”,與古時選拔、考核官吏的科考制有著密切關系。

    早在漢唐時期,就有選拔、考核官吏的制度,而且還有一定的標準要求。如“科舉”, “詔丞相、御史舉質樸、敦厚、遜讓、有行者,光祿歲以比科第郎、從官。”對此,唐訓詁學家顏師古亦作了比較透徹解釋:“始今丞相、御史舉此四科人以擢用之,而允(現)在郎及從官,又令光祿每歲依此科考校,定其第高下,用知其人賢否也。”

    北京的進士題名碑

    明清科舉實行的“殿試”科考制度,是每三年一次在京都舉行科考,時間是在春季陰歷三月。地方各省的舉人,皆可進京應考。

    如今“天安門”南面,“正陽門”(即俗稱的“前門”)之北,原有一座三闕的“大清門”,其東西兩側,均有“千步廊”,東接“長安左門”,西接“長安右門”。

    明清時,地方各省的舉人,進京應考,必須首先集中在“大清門”內東側的“千步廊”,待朝廷禮部的會試中考中貢士之后,再由貢士經殿試考中者,才能被皇帝賜為“進士”。

    “進士”分為三等,即經殿試名列第一者,稱之為一等狀元,名列第二者,叫榜眼,名列第三者,叫探花。凡是經殿試考取為狀元、上了金榜的,經皇城的正門“天安門”,將“金榜”送出“長安左門”,公布于眾。所以百姓把在“長安左門”公布考取為狀元的,給尊稱之為“登龍門”。

    不論是誰,經殿試考取中狀元者,“一登上龍門,身價百倍”,高官厚祿,接踵而來,所以老百姓將“長安左門”給尊稱為“龍門”。

    那么明清兩代,經殿試考取為“進士”的,究竟有多少人呢?在北京東城區安定門內成賢街,元、明、清三代祭祀孔子的地方一孔廟大成門及先師門兩側的“進士題名碑”上有記載:

    明清兩代先后舉行進士考試二百零一科,取中進士共五萬一千六百二十四人。這么多進土,在題名碑上均有銘刻,但“明永樂十年(112(年)以前的題名碑在南京國學”,在北京孔廟保存下來的“進士題名碑”,是“永樂十六年兩申科起至崇被十六年(1643年)癸未科止共七十七塊(中缺萬歷八年、崇禎十年兩碑),以及清順治三年(1646年)丙戌科起至光緒三十年(1904年)甲辰科止共一百一十八塊。”這些進上題名碑”,對研究古代科舉制度來說,是重要的文獻資料。

    熱點排行>>
    圖文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