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演義》中,有一段諸葛亮制造“木牛流馬”運送糧草,六出祁山,攻打曹魏的故事。那么,“木牛流馬”是一種什么樣子的運輸工具呢?真是像小說描寫的“宛然如活者一般,上山下嶺,各盡其便”,“可以晝夜轉運不絕”的奇物嗎?
在諸葛亮創制“木牛流馬”的五十余年后,西晉史學家陳壽在所著《三國志?諸葛亮傳》中記載說:建興九年(公元231年)諸葛亮再次出祁山(今甘肅禮縣東),用木牛運糧,年后,率軍由斜谷(今陜西眉縣西南)攻打魏國,用流馬運糧。但有關“木牛流馬”的詳細情況沒有記載,到了宋代,許多人開始研究木牛流馬。
宋真宗時,負責糧食轉運的官員楊允恭曾建議朝廷仿照“諸葛亮木牛之制”,用小車運送軍糧。學者高承在他的《事物紀原》一書中說:蜀相諸葛亮出征攻魏,由于巴蜀山道險阻,不便運輸,開始制造木牛流馬運送糧草。“木牛”就是帶有前轅的小車,“流馬”就是獨輪車。
經過宋朝人的研究,初步揭開了蒙在“木牛流馬”身上神奇的帷幕。“木牛流馬”并不是什么奇特的可以自動行走的木制牛馬,麗是兩種人力推動的車子。
雖然宋朝人揭示了“木牛流馬”的真實面目,但是,其論證還不詳盡,也存在錯誤之處?,F代學者根據保存在《諸葛亮集》中的“木牛流馬”的制作尺寸和其他史料,認為“木牛”是一種人力獨輪車。這種獨輪車有“一腳四足”,所謂一腳就是一個車輪,四足是在車旁前后裝有四條木柱,行進、停車時不容易傾倒,外形像有四足的牛。“流馬”是改良的木牛,是前后有兩根車軸,共有“四腳”的四輪人力車,而不是宋朝人所說的獨輪車。
木牛能載一人一年的食糧,單行每天走幾十里,群行走二十里;流馬能載九石六斗食糧,比木牛載得多,一天只能走二十里。
雖然“木牛流馬”行進速度較慢,但一人便可推行,節省人力,增加了運輸量。同時,適應陜西、四川山區崎嶇不平的小路,在險而窄的路段可用獨輪車(木牛),平坦的路段可用四輪車(流馬)。因為人力車免除了牛馬拉車鍘草喂料的辛苦,不用牛馬就能行車,可謂是不吃草的牛,能流轉的馬,所以起名叫“木牛流馬”。
其實,中國到了西漢宋年,出現了獨輪車,當時稱作“犖,是“一輪車”的意思。后來又稱作“轆車”。獨輪車載人運物,不論平原或山地都十分方便,是一種既經濟又實用的交通運輸工具。
中國發明獨輪車的時間比歐洲早十個世紀,而諸葛亮的“木牛流馬”,就是在“轆車”的基礎上改革創新而成的。后人在當年諸葛亮制造“木牛流馬”的漢中沔陽縣(今陜西勉縣)樹立一塊“漢諸葛武侯制木牛流馬處”的石牌,以紀念諸葛亮對交通運輸工具的杰出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