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人的傳統思想中,“陰陽”和“五行”是影響深遠,根深蒂固的文化觀念。如中國古代的哲學和科學,從微觀到宏觀都概括為“陰”、“陽”兩性,“陰陽”成為人們認識宇宙間一切事物的基本觀點。金,木、水、火,上“五行”,在古人看來是構成世界萬物的五種基本物質。它充盈天地,無所不在。
盡管人們對這些要領的起源眾說紛紜,但我們從彝族的原始宇宙觀中發現,古老的彝族原始先民有很發達的“陰陽”、“五行”思想,十月太陽歷的發現為我們尋找“陰陽”、“五行”的起源開辟了新的途徑。由于古人的認識常常帶有自然樸素的性質,各種理論的產生大都與各種具體事物相聯系。因此,“陰陽”、“五行”這些要領并不神秘,神秘的倒是與“陰陽”、“五行”有關的具體事物。
在十月太陽歷中,大小兩個新年正好將一年劃分為兩季,第一季從最冷變到最熱,第二季又從最熱變到最冷,這正符合“陰”、“陽”消長的思想。
具體地說,十月太陰歷用雌雄(陰陽)把五種元素(五行)各“一分為二”,以分別表達一年十個“時段”(即一個月)及五個季節;每個季節包括同一元素中的雌雄兩個月,其單月為雄,雙月為雌。用“五行”劃分的五個季節,代表了太陽一年在東、西、南.北、中的五個運動方位。
所以,“陰陽”、“五行”思想的產生與十月太陽歷有密切的關系。這種宇宙觀,反映了我們祖先洞察天地的認識事物的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