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最早的人工運河從何時開始修鑿的呢?在人們的印象中,總以為春秋晚期吳王夫差修的邗溝和戰國時魏惠王修筑的鴻溝,是較早的兩條運河。其實,我國還有更早的運河,首先見于史冊的是公元前613年楚國的荊漢運河和巢肥運河。
但是,后來開鑿的邗溝和鴻溝,其經濟意義無疑比前幾條運河要大得多。我國當代著名科學家錢偉長評價邗溝的意義說:“吳國原是僻遠小國,當時積極農業,國力逐漸強盛,再經過開發內河航運,更進一步促進經濟繁榮,因此吳國便成為南方新興的大國了。”
鴻溝的開鑿,不僅有利于魏國經濟的發展,而且促進了整個中原地區的航運,成為“中原航運的重要紐帶”。
秦漢時期,我國南北各地運河不斷興建,其中最重要的是連接湘、漓二水的著名靈渠,這是我國遠在二千年前秦始皇進軍統一嶺南時興修的一項偉大的水利工程,它的主要經濟價值是:聯系了長江和珠江兩大水系,長期以來,對鞏固祖國統一、發展南北地區的政治經濟文化交流和促進民族融合,起了重大作用。
英國著名學者坦普爾,曾把靈渠列為“中國的一百個世界第一”的一項,盛贊說:“毫無疑問,在進入現代社會之前,中國人一直是民用水利方面的專家”。除此而外,還有西漢首都長安附近的運河網和縱貫大河南北地區的許多運河等。
我國聞名世界的隋朝大運河,正是在上述的基礎上修建的。大運河的開鑿,是為了解決南北交通運輸的問題。因為我國的大江大河,大部分是從西往東橫向流動的,在古代,當現代化陸路交通工具還沒出現的情況下,開辟一條縱貫南北的水路運輸線,便顯得特別重要。這一歷史任務是由隋朝第二代國君隋煬帝來完成的。
元朝時候,對大運河進行了一次大規模的整治和開發,重新開通大云河河道。元朝的運河,以大都為中心,南行越過黃河、淮河、長江、太湖流域,直達杭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