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望山摩崖佛像鑿成于東漢后期,距今已有1800余年,早于敦煌石窟約200年??淄?,是連云港云臺山脈的一個峻秀山巒,古稱“古城山”,唐時名“龍興山”,宋代稱“巡望山”,相傳孔子曾浮海來此,遂更名為“孔望山”。山南麓西側,宋代城堡的基礎猶如兩條巨臂擁抱著這塊石刻薈萃的山麓臺地。
1702年前,這里一直是瀕臨“汪洋”的“???rdquo;。宋代詩人蘇東坡曾站在這座山上,對淹沒于滄海之中的云臺山島望洋興嘆:“欲濟東??h,恨無石橋梁。”孔望山“山巔有墨地,下有龍洞,”怪石林立,古柏參天。唐代龍興寺的遺跡掩映在茂林修篁之中。
孔望山漢代摩崖石刻,一直被認作是一幅樂舞、雜技和宴飲觀賞圖。直到前些年,考古學家們經過實地勘踏論證,才揭開了它那神秘面紗:原來它是我國發現的現存最早的摩崖佛像石刻。這些佛像按照山石的自然走勢而鑿成。畫面東西長15.6米,高9.7米。100余尊人像大小不一,神態各異。其中最大的高1.54米,最小的僅10厘米?;颡氉哉剂?,或聚集群擁。在屬于佛教題材的造像中,有3尊立佛像較為突出:有的頭頂繞以佛教色彩的光暈:有的雙手作出佛家的“施無畏”手??;有的頭頂刻出佛教造像常見的“高肉髻”……在坐佛像中,有一尊高55厘米,園衣領,高肉髻,右手施無畏印,其坐式為盤腿的“結迦膚座”。有的坐佛像還有胡人側坐而侍。
孔望山佛像中還有3個側臥人像:其中最東側的一人,赤膊、短裙、瘦骨嶙峋,像是佛教故事中“舍身飼虎”的場面。釋迦牟尼生前,看見一群譏餓的老虎,如再無東西可食,母虎可就要吞食小虎了。他為了救餓虎,就從山上跳落到虎旁,舍身飼虎。尤為精彩的是一組“涅槃變圖”。雕鑿者以高浮雕手法,利用斷崖下一塊紅色的巖石,雕鑿成園寂了的釋迦牟尼,“橫臥空床”;又在一旁的巖石上,雕鑿了近50尊人像,形象各異,神情凄楚,似為佛祖眾弟子虔誠拱圍在釋迦牟尼身旁,祈禱佛祖的升天。其構思造型之精巧,假借山石之奇妙,令人驚嘆!
孔望山漢代摩崖石刻中,還有一些反映早期道教黃老思想以及當時世俗生活的內容。那精彩的疊羅漢像,由9人搭疊五層:第一層站立3人,第二層1人,第三層3人,第四、五層均1人。場面熱烈,氣氛緊張。特別生動的是,第三層表演者的空中動作和最高兩層兩人的臂叉,曲肘平衡支撐的表演,均刻畫得栩栩如生!它向后人演繹了中國漢代的雜技演出。
在佛教造像的叢林中,令人耳目一新的還有一些動物造像。如石雕大象,高2米,長5米,長鼻巨牙,卷尾粗足,壯實無比,遠遠望去,似叢林中奔突而出。象雕腰部,鐫有象奴,手持鉤鞭,腳帶鐐銬,其右手書“象石”二字。此座象雕是我國現存最大的漢代獸雕。另外還有一座石蟾蜍。這座具有典型漢代風格的雕塑造型,不禁使人想起漢代科學家張衡創制的地動儀底座上的銅蟾蜍造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