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 id="vrei4"><acronym id="vrei4"></acronym></li>
<progress id="vrei4"><track id="vrei4"></track></progress>

  • 成語“韋編三絕”是什么意思?典故出自何處?

    文章主題:成語典故  文章來源:文化雜談  發布時間:2020-08-21 23:36:40

    韋編三絕的出處

    西漢·司馬遷《史記·孔子世家》:“讀《易》,韋編三絕。”

    韋編三絕的意思

    韋:熟牛皮;韋編:用熟牛皮繩把竹簡編聯起來;三:概數,表示多次;絕:斷??鬃油砟旰軔圩x《周易》,翻來覆去地讀,使穿連《周易》竹簡的皮條斷了好幾次(見于《史記·孔子世家》)。后來用“韋編三絕”形容讀書勤奮。

    韋編三絕的歷史典故

    孔子是春秋末期的思想家、政治家、儒學學派的創始人。他名丘,字仲尼,魯國陬邑(今山東曲阜東南)人。先世系宋國貴族,多才多藝,學識淵博。

    孔子曾說過他的學問都是通過刻苦鉆研得來的??鬃佑啄陠矢?,家境貧寒,沒能受到良好的教育,只能通過自學來獲得知識。他從十五歲開始發憤讀書,因為沒有人教,在學習上碰到難題就多方請教。他請教過做官的人,也請教過普通老百姓,請教過白發蒼蒼的老人,也請教過頭上梳著小辮兒的兒童??鬃犹撔暮脤W,學無常師,三十歲時便成為當地較有名氣的學者。

    那時還沒有紙張,制作書籍的材料主要是竹子。一般是把竹子削成一片一片的竹簽,刮去上面的青皮,用火烘干后在上面刻字,稱為“竹簡”。竹簡有一定的長度和寬度,一根竹簡只能寫一行字,多則幾十個,少則八九個。寫成一部書要許多竹簡,書的內容全部寫上去以后,要用牢固的牛皮繩子把這些竹片按順序編聯起來,就可以閱讀了,這樣的過程就叫做“韋編”。由于一片竹簡只能寫很少的字,所以如果一部書的字數很多的話,那就需要幾十斤甚至上百斤的竹片。像《易經》這樣的書,當然是由許許多多竹簡編聯起來的,因此相當沉重。

    孔子到了晚年才開始學《易經》?!兑捉洝肥呛茈y讀懂的一部古書,孔子下了很大的功夫,才把它全部讀了一遍,還只是基本上了解了它的內容。接著,他又讀了第二遍,掌握了它的基本要點。然后,他又讀第三遍,對其中的精神、實質有了比較透徹的理解。此后,為了深入研究這部書,同時也為了給弟子們講解,他不知翻閱了多少遍《易經》,這樣讀來讀去,把串聯竹簡的牛皮帶子也給磨斷了好幾次,不得不換上新的再讀。即使讀到了這樣的地步,孔子還謙虛地說:“假如我能多活幾年,我就可以理解些《易經》的文字與內容了。”

    孔子一生中還編著了不少書籍,其中有《詩》《書》等幾部書,還有根據魯國的歷史材料編成的史書《春秋》。這對古代文化的保存和發展,起到了積極的作用。

    熱點排行>>
    圖文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