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 id="vrei4"><acronym id="vrei4"></acronym></li>
<progress id="vrei4"><track id="vrei4"></track></progress>

  • 成語“分道揚鑣”出自何人?其中又有哪些典故

    文章主題:成語典故  文章來源:文化雜談  發布時間:2020-08-20 19:44:56

    分道揚鑣的出處

    《北史·河間公齊傳》:“(元志)為洛陽令;不避強御;與御史中尉李彪爭路;俱入見;面陳得失。……孝文曰:‘洛陽;我之豐沛;自應分路揚鑣。自今以后;可分路而行。’及出;與彪折尺量道;各取其半。”

    分道揚鑣的意思

    揚鑣:驅馬前進。鑣(biāo):馬嚼子。也說分路揚鑣。原指分路而行。后多比喻因目標不同而各走各的路?!侗笔?middot;魏宗室河間公齊傳》:“洛陽,我之 豐沛,自應分路揚鑣。”

    分道揚鑣的故事

    東晉十六國之后,中國歷史進入南北分裂、南北對峙的階段,史稱南北朝。北魏是南北朝時期北朝的第一個王朝,于十六國時期由拓跋鮮卑所建,前身為代國。前秦于淝水之戰崩潰后,代王拓跋什翼犍之孫拓跋珪舉兵復國,都盛樂,改國號為“魏”,史稱北魏。

    北魏孝文帝是北魏的第6位國君,他我國歷史上一位杰出的政治家,他5歲登基,24歲時正式接替祖母文明太后執掌政權,緊接著便開始了“文治”政策。公元493年起,孝文帝以南征為名義,將都城從平城(今山西大同)遷至曹魏故都洛陽。在洛陽,他進行了許多政治、經濟和文化上的改革,其中最重要的就是推行均田制、改革鮮卑舊俗、實行漢化政策等,大大促進了各民族的大融合。

    在孝文帝時期的北魏宗室中,有一個人原叫拓跋齊,后更姓改叫元齊,他頗富韜略,統兵有方,能征善戰,曾建下了滅赫連夏、北燕等的不世奇功。孝文帝論功行賞,先封他為浮陽侯、浮陽公,后封他為河間公。元齊有一個兒子叫元志。他聰慧過人,飽讀詩書,才華出眾,能力超群。孝文帝很賞識這個元志,任命他為洛陽令,主掌洛陽地方政事。不久以后,孝文帝采納了御史中尉李彪的建議,從山西平城(今山西大同市東)搬遷到洛陽建都。這樣一來,洛陽地位陡升,貴為一國之都,洛陽令成了“京兆尹”。元志的權勢自然也隨之增大,年紀輕輕的他漸生驕氣。

    在洛陽,元志仗著自己的才能,對朝廷中某些學問不高的達官貴族,往往不放在眼里。一天,元志外出游玩,恰巧碰到一個叫李彪的官員乘坐馬車從對面飛馳而來。這個李彪也很不簡單,他字道國,儒生出身,精通典章,深得孝文帝信任,此時已經任職御史中尉,與尚書仆射游肇、幽州刺史常景等共同居住在洛陽東陽門外的昭德里,官位比元志高出許多。

    按理說,官小的元志此時應該先讓李彪過去,可他偏不讓路,雙方由此僵持下來。李彪見他這樣目中無人,當眾責問元志為何不讓路,元志卻說:“我是都城洛陽的長官,你不過是洛陽戶籍中編入的一個住戶,哪有長官給轄下住戶讓路的?”

    熱點排行>>
    圖文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