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的三國成語故事見于《三國演義》第一百一十五回,發生在姜維北伐中原期間,相關人物分別為姜維、譙周和廖化。諸葛亮去世以后,姜維扛起了北伐的大旗。“等閑之輩”這個成語的故事便和姜維北伐有關,一起了解下背后發生的事情吧。
原文如下:后主覽表,猶豫未決。譙周出班奏曰:“臣夜觀天文,見西蜀分野,將星暗而不明。今大將軍又欲出師,此行甚是不利。陛下可降詔止之。”后主曰:“且看此行若何。果然有失,卻當阻之。”譙周再三苦諫不從,乃歸家嘆息不已,遂推病不出。
按照小說的情節發展,時值姜維第八次北伐結束后不久,姜維下令搶修棧道,整頓軍糧兵器,又在漢中水路調撥船只,同時又上書后主劉禪,要求再度進行北伐。大臣譙周堅決反對,但后主劉禪猶豫再三,最終還是同意了姜維的請求。就在起兵之前,姜維詢問老將廖化應該首先向何處發動攻擊,廖化反而對姜維連年征戰的行為提出勸諫,結果引發姜維的不滿。姜維隨即率部北伐,直取洮陽,而將反對出兵的廖化留在了漢中。
本文要介紹的三國成語,便是廖化口中的“等閑之輩”,意為無足輕重的尋常人。這也是由《三國演義》作者羅貫中所首創的一句成語。
諸葛亮病逝后,蜀漢的北伐重任就落在了姜維的身上,這一點是歷史事實。經過在真實的歷史當中,姜維的北伐并非如小說所描述的那樣多達九次,但連年征戰卻是不爭的事實。不過,此時的蜀漢帝國已日益衰落,國力大不如前,姜維的北伐不僅未能取得成功,反而引發了不少內部矛盾,同時也激起了部分大臣的不滿,老將廖化便是其中的一位。
據《三國志•廖化傳》注引《漢晉春秋》記載,姜維最后一次北伐過程中,廖化的確提出過反對意見。當時廖化是這樣表態的:“兵不戢,必自焚。”廖化此語道出了姜維的弱點:自己的能力不如對手,實力也弱于對手,在這種情況下還要急于建功,怎么會有成功的希望。而事實也確如廖化所預料的那樣,姜維的此次北伐又是無功而返。而就在這次北伐結束后的第二年,曹魏就發動了滅蜀之戰,蜀漢帝國在短短數月內邊宣告亡國,這也體現出蜀漢與曹魏綜合國力的巨大差異。